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道光帝上位之后,一直倡导勤俭节约之风。
《易经》有云,“天地有节制规律才有四季。用规则约束自身,才不会伤财,不害百姓。”
在道光帝看来,“厚生之道,首在崇俭。”
他节俭的思想,源于幼时。
他深知祖宗创业不易,如今换他守业更加艰难。
若为君者崇俭去奢,节用爱民,方能使王朝永世不衰。
作为帝王,道光帝可谓身体力行,吃穿用度能省则省。
一次,道光帝差人去宫外买一碗羊肉粉条无果后,便命宫人做了一碗。
吃完后,道光帝照例随口一问,没想到一碗羊肉粉条足足花费七万两白银。
没想到因为这事,道光帝下令斩杀三位大臣。
这是怎么回事?
展开剩余92%以勤俭治贪腐道光帝以身作则
道光帝崇尚节俭之风,这道谕风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刮起。
比如,道光帝穿衣从不讲究华美,他的很多衣服甚至缝补多次,继续使用。
史料记载,“道光帝极崇俭德,裤腿坏了一块,不要求做新,故命内务府补之。”
不仅如此,道光帝在吃喝上面既不讲究排场,更不注重奢靡。
尤其随着国库日益亏空,他更是带头削减宫中膳食。
而千秋节作为宫中极为隆重的庆典,道光帝也只是命内务府总管大臣,“多备面,厚加卤。”
试问谁也无法想象,皇后过生日时,皇帝居然用猪肉打卤面作为宫宴,还以此赏赐内廷大臣。
虽然道光帝带头节俭,但库中银钱还是不断流进了内务府各位大臣的腰包里。
要知道道光帝为了节省银钱,每餐只吃四道菜。
可是,光是每餐四道简单的小菜,一年就要花费八百两银子。
就拿鸡蛋的价格来说,内务府给道光帝上报一个鸡蛋的价格为五两银子。
如果按照市场价来算,这五两银子够买一年的鸡蛋了。
一次,道光帝跟大学士曹振镛聊天。
当道光帝得知曹振镛每天早上吃四个卤水鸡蛋时,大惊不已。
道光帝当即给曹振镛算了一笔账,“一个鸡蛋五两银子,你一顿早饭吃了足足二十两银子!”
曹振镛深知内务府上报的价格与市场价不符,但他却不肯当第一个跟道光帝开口的人。
思忖一番后,曹振镛回复道,“臣吃的是自家母鸡下的鸡蛋。”
道光帝听完,觉得这笔买卖划算。
如果在宫内养几只鸡,就不用花钱买鸡蛋了。
道光帝当即下令,让内务府去买鸡。
殊不知,内务府上报一只老母鸡花费二十四两银子。
这些钱足够一大家子吃两三年了。
此外,道光帝还喜欢表彰节俭官员。
很多大臣纷纷效仿,甚至穿带补丁的朝服上朝。
殊不知,一切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象而已。
一众臣子以节俭装饰,私下依旧奢华至极。
虽然道光帝看不到臣子私下的挥霍,但对于自己和皇室成员却是数十年如一日俭约。
公元1822年,道光帝给内务府下过一道谕旨。
“凡皇子皇孙,一旦指婚后,妆奁需一概从俭。”
谕旨颁布后,凡大清朝皇族子嗣订婚和结婚盛典,全部从简举办。
就连道光帝十分喜欢的皇子奕?成婚,道光帝都取消了宴席和奏乐,甚至连应该赏给儿媳妇的珊瑚项圈,他都没给。
道光帝最爱的皇子尚且如此,何况其他皇子了。
公元1842年,道光帝的五公主出嫁。
当时,道光帝要求内务府,对于公主的婚礼一切从简办理。
“准备嫁妆和一切开销,仅限定银两二千两,不敷之数,由内务府大臣赔垫。”
最终,内务府将一处没收的房子,简单修理后,让五公主住了进去。
道光帝为了倡导崇俭抑奢之风,可谓费尽心思。
上政策下对策内务府价码倍增
道光帝之所以十分推崇俭约,与昔日成长氛围有关。
作为皇子,道光帝“经史融通,奎藻日新”,他曾写下“至敬、存诚、勤学、改过”四个条幅,时刻提醒自己修身养性。
而道光帝做事也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气愈和。”
在长期秘密建储的考验中,道光帝身体力行,培养出了一派节俭的气度和作风。
究其根源,与其父嘉庆帝当政时力崇节俭有关。
嘉庆帝登基时,制定了许多措施。
比如,严禁城内演戏,严惩贪官,拒绝修葺行宫。
正是因为如此,道光帝子承父业,对其在位时期的财政、社会风气都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但是,陪在道光帝身边一众内务府管事的都不是省油的灯。
先不说内务府下辖的七司三院,遍布全国织造、海关和外贸衙门等各机构就有50多个,专职的官员超过3000多人。
光是仅供道光帝一人的御膳房,背后就有500多人。
曾给末代皇后婉容当过先生的周君适曾说过,故宫宫门坏了一对铜环,换了新的之后,内务府账目上记下了二万两银子。
如果以当时的物价标准来看,这些钱足够盖十几间房子了。
简朴生活吝啬治国
公元1831年,道光帝曾作《御制慎德堂记》。
道光帝一直坚持如此,为的就是时常提醒皇子皇孙们,太祖建立皇权不易,千万不要过度追求华美享乐。
即便如此,道光帝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大清朝内部腐朽愚化之风。
一日,曹振镛向道光帝请奏。
道光帝一眼就看到曹振镛膝盖上一大块补丁,于是,他随口问道,“补丁需要花多少银子?”
曹振镛知道内务府会报花账,便随口说了句,“三两”。
道光帝听完曹振镛的话,立马怒从中来。
虽然三两不多,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够做好多件衣服了。
道光帝立即叫来内务府大臣,将其痛骂一顿。
原来,内务府上报的账目上显示,一块布料需要上千两银子。
没想到被道光帝骂完,内务府大臣毫无惧色,“皇帝所用的补丁布料并非普通布品。这是特意从苏州运来的,因工艺精美,价格自然贵。当时为了给皇帝补裤子,一共剪了上百匹布,才终于对上花纹儿。”
此外,为了押送这批金贵的布料,还需要动用价格不菲的保镖。
如此一来,真可谓苏州布贵了!
道光帝听完内务府大臣的反驳,竟无言以对。
最后,再有类似缝补的活计,他都交给后宫的妃嫔做了。
晚清时期,李岳瑞在其《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一件事:一天,道光帝想吃面片儿汤,便吩咐下去准备一碗。
道光帝没想到,自己并未等来片儿汤,而是内务府上奏的请示:请求设一处专门的机构制作片儿汤。
在道光帝看来,此事不用如此麻烦,只需要去宫外买一碗便是了。
没多久,内务府复奏,“饭馆关门了。”
按理说,一碗面片儿汤只需要简单的面粉和水,按比例调和一下,下锅即可做出来。
面对道光帝的简单要求,内务府上奏开设专门的机构,还需配备一众人员。
如果简单算一笔账,一碗面片儿汤需要耗费上万两银钱。
虽然道光帝勤俭如一,更昭告天下将自己排除进太庙。
看似对自己狠心的道光帝,为何不敢大刀阔斧治理跟在身边的内务府?
由此可见,道光帝崇俭抑奢之风,并未渗透到清朝各个机构中。
道光尚节俭怒斩三臣子
或许有人不解,为何内务府如此大胆,居然敢克扣皇帝?
其实,内务府主要主持皇帝家务,大清朝监察机构并不对其监管。
换句话说,内务府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
而道光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大多会以个人喜好而非相应制度管理。
比如,道光帝看见大臣穿得光鲜亮丽,就会面露不悦。
为此,官场一众臣子都穿带补丁的朝服上朝。
京城官员纷纷抢购旧衣服,引得物价不断飙升。
到了后来,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要贵好几倍。
有些官员实在买不起旧衣服,只能自己把新朝服做旧,再打上补丁。
道光帝看见臣子穿破旧朝服,以为人人都将勤俭抑奢之理念奉为圭臬。
一次,吃惯了素食的道光帝,在外出时吃了一碗羊肉粉条。
后来,道光帝命内务府派人去寻当时的小摊,想再买一碗。
没想到竟回复,“摊位不见了。”
按理说,一碗羊肉粉条算不上什么美味餐食。
只不过道光帝初次品尝时,正赶上天寒地冻、饥寒交迫。
如此一来,羊肉粉条显得格外美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碗羊肉粉条才会令道光帝印象深刻。
道光帝无奈,只能要“自己人”做了一份儿。
吃完后,道光帝随口一问内务府大臣,“羊肉粉条多少钱?”
“七万两。”
道光帝大吃一惊,随后秘密调查。
他实在想不到,一碗看似普通的羊肉粉条居然能报出上万两高价。
或许御膳房的各位总管并不清楚,道光帝实际上记得当时在城外吃羊肉粉条的价格,不过一两银子而已。
经过一番调查,道光帝终于知道实情。
原来,卖羊肉粉的摊位是手下人赶走的。
羊肉粉条高价背后除了有外出请名厨的价格,还有专门修缮放置食材的房间。
此外,制作羊肉粉条的羊肉、粉条以及一系列配菜,都需要最好的。
所有总价再按虚高上报,自然会贵得吓人。
于是,道光帝一怒之下处死了内务府三位大臣,以儆效尤。
平心而论,道光帝身体力行推崇节俭,对当时的官场确实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光靠皇帝一人的影响力,改变大清朝整个上上下下,自然是不够的。
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众臣子结党营私、公权滥用、腐化堕落,已经不是光靠道光帝以身作则能够改变得了。
最重要的是,道光帝节俭抑奢似乎感动了自己,并未带动大清朝向着御敌的方向发展。
节俭“作秀”割让香港
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
道光帝问琦善,“英国说的香港,是什么?”
道光帝少有地大方表示,“那就给他们好了!”
虽然道光帝将节俭做到极致,但在治国方面实在做得一般。
再加上天灾人祸,让道光帝应变无方。
最后,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帝只能割地赔款,可谓丧权辱国。
虽然道光帝为人节俭,甚至吝啬。
不过,道光帝并非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反而经常自掏腰包为国家所用。
作为大清朝的君王,道光帝所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维护祖宗基业。
可是,道光帝崇俭抑奢的作用实在有限。
虽然一众臣子简朴作风,也不过是敷衍了事欺下瞒上的做派而已。
虽然道光帝承袭了其父亲简朴的思想,但他的子孙后代却仍旧纵情声色,儿媳慈禧更是大兴土木,最终终结了大清朝近三百年基业。
由此可见,仅凭言传身教和几道圣旨,甚至处置几个贪污臣子,是无法改变大清朝由盛转衰的趋势的。
参考文献:
《清宣宗实录》
《春冰室野乘》
《易经》
《清朝续文献通考》
发布于:天津市下一篇:没有了